韶關裝備制造企業與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產學研對接研討
發布時間 : 2017-03-07

3月7日下午,韶關市機械制造業企業一行近60人與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產學研交流。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和智教授介紹了該中心的基本概況,馮彥洪教授詳細介紹了該中心在聚合物成型裝備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校企合作等。在該中心的多位教授帶領下,參觀了該中心的研發、設計、中試工程和檢測等科研和開發的實驗條件后,并分組與企業家開展了多方面交流討論。

 

   

  

 

 

本次交流活動得到韶關市科技局和韶關市經信局等部門和華南理工大學的支持;研討會議由韶關市華工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組織。

 

附:

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簡介


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始建于1998年,是我國從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成型機械研究的最重要單位之一。工程中心以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和機械設計及理論三個博士學科點為依托,研究工作涉及聚合物擠出、混煉、注射、反應成型等加工工程技術,以及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加工流變學、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機械設計原理、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聚合物電磁動態成型原理等應用基礎理論。工程中心以承擔研究開發為龍頭,技術轉移及產品推廣為兩翼,在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
一、科技創新成果輝煌 
   幾年來,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八五”、“九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在“十五”期間承擔并順利完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科技創新方面又取得了輝煌成果。

1、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的學術帶頭人瞿金平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振動力場作用下聚合物動態塑化成型原理及方法;發明并研制成功塑料電磁動態塑化擠出設備、混煉設備、注塑設備;在理論上基本探明了振動力場對聚合物加工過程中行為與響應的作用機制及對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的影響規律;提出并實現了振動力場作用下聚合物動態反應擠出的工程技術方法及設備。多年來,瞿金平教授一直堅持和他的科研團隊奮斗在科研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他多次謝絕國外公司及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堅持在自己的陣地上摸爬滾打,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得到國內外專家公認在國際上具有獨創性的科研成果,在聚合物成型方法及設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來,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國家及各部委、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完成了如國家級火炬計劃預備項目、國家“863” 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廣州市科技攻關等40多項。還完成了多項地方政府以及和企業橫向合作的項目。在聚合物動態成型加工理論與裝備,高分子材料加工過程動力學,聚合物反應加工技術及理論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了多種節能、高效、實用型的先進設備,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160余篇,瞿金平教授還出版了《聚合物動態塑化成型加工理論與技術》等學術專著
。
2、 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在承擔和完成各種科研項目的同時,為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非常注重科研基礎條件的建設。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多年的研究開發工作中,不斷滾動發展。承擔的每一個項目不但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積累下寶貴的工作經驗,還為工程中心留下一批儀器設備等科研設施。日積月累,使工程中心的科研條件日趨完備,為工程中心拓寬研究領域和在某些方向的研究工作向更加縱深發展提供了條件的保障。依托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對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非常重視,近年來共有“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項目經費近千萬元的配套資金投入到實驗室建設。目前已經擁有完整的聚合物動態成型加工試驗設備,包括聚合物毛細管動態流變儀、聚合物動態加工綜合實驗儀和聚合物電磁動態塑化擠出過程模擬放大的儀器設備。在實驗室的建設中,還先后與德國的BRABENBRABENDE公司、NETZSCH公司,美國TA公司、INSTRON公司和NICOLET公司共建了流變開放實驗室、熱分析開放實驗室、紅外光譜開放實驗室、力學測試開放實驗室等,目前已經擁有了一批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最先進的試驗分析測試儀器。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已經成為目前我國華南地區高分子材料與加工領域技術水平最高、配置完整的分析、試驗中心。工程中心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AD軟件Pro/Engineer,CAE軟件MOLDFLOW、POLYFLOW和ANSYS,為高分子材料開發和高分子成型加工以及計算機模擬仿真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在自動控制方面,則與奧地利的貝加萊(B&R)工業自動化公司聯合成立了“貝加萊-華南理工大學工控實驗室”平臺;與深圳市風標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Proteus 嵌入式系統設計仿真與開發”實驗室。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著手現在,放眼未來,在科研開發的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已經搭建起一個高水平的科研平臺。這對今后的科研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科技創新隊伍不斷成長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一支以瞿金平教授為首,以一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科研隊伍。他們都是來自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機械及加工、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學科。這批中青年教師在工程中心的建設中快速成長。工程中心建設初期,一些年輕教師剛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但工程中心科研團隊鼓勵年輕人勇挑重擔,積極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開發?,F在這批年輕教師已經成為科研團隊的骨干力量。在團隊學科帶頭人的帶領和扶持下,經過幾個重大項目的鍛煉,已經能夠獨立承擔重要的科研任務。中心科研團隊現有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職稱的高級研究人員13人,其中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一人,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5人。團隊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為進一步提高學術梯隊的素質水平,近年來,先后有四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同時還引進了4名博士、博士后,從而使梯隊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更加合理、梯隊更富有創新活力?!笆濉逼陂g他們朝著工程中心科研團隊的總目標,團結協作,攜手作戰,現在他們又在積極努力,迎接“十一五”期間更大的挑戰。


二、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1、產業化成果顯著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科技創新造福社會的必由之路。瞿金平教授發明并研制成功的塑料動態擠出設備和注射設備已經進入產業化的快車道。其設備正在我國塑料加工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中期,塑料電磁動態擠出設備開始進行產業化,經過幾年的發展,產品已經成功應用于吹膜、擠管、擠片材和各種型材等各種用途。產品由小到大也擴展到多種規格。產品在應用中充分體現了動態擠出設備的節能、環保、高效和廣泛的適應性??萍紕撔鲁晒箓鹘y的塑料機械行業出現了新的面貌與活力,同時為塑料加工業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塑料動態注射設備的產業化,應用動態塑化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與傳統注射機的工作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種全新的塑料動態注射機已經批量進入塑料加工企業。動態注塑機以其節能、高效,縮短加工周期和提高制品質量等獨有的優勢贏得了廣大用戶的贊譽。動態塑化設備產業化正朝著多規格、多品種、持續增加在塑料加工領域覆蓋面的方向發展。動態塑化設備正在我國塑料加工業中發揮重大作用。 
2、融合多方資源,加快產業化進程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了加強科研成果的工程化研究開發,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建立了自己的生產企業廣州華新科實業有限公司。大量的成果產業化工作就是在這個企業中完成的。但是動態成型技術和裝備的產業化應該走上更高的臺階,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塑料加工行業中的技術創新應該讓行業中的相關企業得到實惠。近年來,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成果產業化過程中,不斷探索并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產學研相結合,優勢互補,利用企業的優勢,加快產業化進程。 

科研院所,其優勢在于自主創新,在于技術研發,而企業在如何將科研成果變成市場化產品方面,又具有豐富的經驗,同時大企業成熟的市場營銷手段和營銷網絡是科研院所在成果市場化進程中所急需的。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先后與寧波海太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廣州博創機械有限公司、東莞華大機械有限公司、廣東金明塑膠設備有限公司、東華機械有限公司、國邦(連州)微納塑化有限公司等進行多層次的科研合作及產業化開發,累計科研資金1000多萬元。通過與這些強勢企業的合作,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包括:863計劃成果“聚合物/無機物復合材料物理場強化制備新技術新裝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基金項目成果“聚合物動態綜合流變測試儀”、廣東省經貿委項目成果“脈動壓力誘導塑料制品注射成型設備”及“高速高效集成化精密注塑成型設備”等迅速走向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 

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將繼續開拓創新,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深化管理,總結經驗、找出瓶頸,團結協作,確保團隊的可持續發展。為我校的科技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